高速飞行器结构与热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9-03浏览次数:10

东南大学高速飞行器结构与热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机械工程”、“材料学”双一流学科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验室固定成员51名,其中国家杰青3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名、江苏省杰青1名、江苏省优青3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1名,硕博研究生150余名,拥有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力学、材料等多学科专业背景。近年来在高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结构轻量化技术、可变体飞行器技术、结构电磁复合化技术、空天装备动力技术、空天装备先进试验技术、空天装备高性能制造技术及其重大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在我国多型空天装备研制中获得应用。

实验室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础理论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关键技术攻关、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ZF共用技术、KGJ基础研究计划等100余项,完成空天机械装备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百余项,构建了由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专用软件组成的空天机械装备成果体系。在AIAA会刊、ASME会刊、航空学报、宇航学报等期刊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0余项。主持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仿真学会创新技术一等奖、JS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GF科技进步二等奖、JD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人才培养

实验室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航空航天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重视、鼓励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多人出国留学、进修、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与美国西北大学、纽约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克莱姆森大学、阿拉巴马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所有博士研究生均有海外交流经历,并有多名硕士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

实验室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全部赴高校任教或赴海外顶级高校深造,包括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硕士生多就职于大型国企、央企及航空航天事业单位,包括中电14所、中船重工702所、航天一院10所、航天八院509所、中航工业301所、华为、上汽等。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一:高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

  • 重复使用防热-隔热-承载热防护系统一体化设计与评估

  • 热防护系统辐射载荷调控技术

  • 主被动复合式热防护系统设计与流固耦合分析

  • 时变热载荷下三维温度场在线重构技术


研究方向二:可变体飞行器技术

  • 跨域非定常气动载荷正向预示与反向辨识

  • 复杂时变结构表征与多场耦合分析方法

  • 变构过程气动弹性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


研究方向三:结构轻量化技术

  • 先进复合材料重复使用性能表征方法

  • 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多尺度分析方法

  • 空天飞行器轻质承载结构一体化设计


研究方向四:结构电磁复合化技术

  • //电磁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

  • 多场复合环境下透波结构设计方法

  • 多场复合环境下共形天线多功能融合设计技术


研究方向五:空天装备动力技术

  • 航空发动机整机高精度建模方法

  • 模拟整机设计及整机振动特性分析

  • 典型振源识别与故障诊断


研究方向六:空天装备先进试验技术

  •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强度评估平台

  • 空间在轨柔性装备地面试验平台

  • 临近空间装备热//振试验平台

  • 空天动力装备动力学试验平台

研究方向六:空天装备高性能结构制造技术

  • 金属凝固组织调控方法与缺陷预测技术

  • 制造过程多场多尺度数值建模模拟技术

  • 数据与物理融合得合金设计与制造方法

重大工程应用

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多款航空航天装备的研制。

团队主要成员

重点实验室主任:费庆国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云飞 孙东科

骨干成员:沈宝龙 代云茜 梁世波 何思渊 周忠元 张培伟 李彦斌 张大海 魏志勇 王倩倩 陈强 陆方舟 徐培飞 朱锐 蒋春燕 何俊增 余传运